顯示具有 Some Information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Some Information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年12月15日 星期二

SQLDUMPER library failed initialization

SQL SERVER – Fix : Error : SQLDUMPER library failed initialization. Your installation is either corrupt or has been tampered with. Please uninstall then re-run setup to correct to correct this problem. in a modal dialog with the title SQL Writer

I often receive emails from reader requesting solution to following error:

“SQLDUMPER library failed initialization. Your installation is either corrupt or has been tampered with. Please uninstall then re-run setup to correct to correct this problem.” in a modal dialog with the title “SQL Writer”

While searching online there are so many different solution and many time the solution is to reinstall SQL Server. There is no need to reinstall SQL Server or do any complex process. It is very simple to fix this issue.

Fix/Workaround/Solution:

Go to Add/Remove Program in windows Control Panel

Remove “microsoft SQL server vss writer” program

Reboot the computer.

The error should have gone by now. If you prefer you can reinstall SQL Server VSS Writer again.

Reference : Pinal Dave (http://blog.SQLAuthority.com)

2009年12月9日 星期三

為何升級4G的記憶體只能看到3.2G

因為工作關係最近常有客戶抱怨電腦升級後沒有實際的效果

甚至於要去消基會控告詐欺

為什麼電腦明明支援4G RAM 為何看不到呢?

這裡報給你知


底下是微軟對於4GB所做的說明,請參閱.

http://support.microsoft.com/kb/929605/zh-tw

這種行為是某些硬體和軟體因素的預期結果。

一般電腦中的多種裝置都需要進行記憶體對應存取。這就稱為記憶體對應 I/O (MMIO)。為了使 MMIO 空間可供 32 位元作業系統使用,MMIO 空間必須位於位址空間的最前面 4 GB 之內。

例如,如果您擁有具 256 MB 內建記憶體的視訊卡,該記憶體就必須對應至位址空間的最前面 4 GB 之內。如果已經安裝了 4 GB 的系統記憶體,該位址空間的一部分就必須保留給圖形記憶體對應。圖形記憶體對應會覆寫系統記憶體的一部分。這些情況會減少可供作業系統使用之系統記憶體的總量。

可用系統記憶體所減少的數量,會取決於電腦中所安裝的裝置。然而,為了避免發生驅動程式相容性的潛在問題,32 位元版本 Windows Vista 將可用的記憶體總量限制到 3.12 GB。如需有關驅動程式相容性潛在問題的資訊,請參閱<其他相關資訊>一節。

如果電腦具有許多已安裝的裝置,可用的記憶體數量就可能減少到 3 GB 或者更少。然而,32 位元版本 Windows Vista 的可用記憶體上限一般是 3.12 GB。

2009年11月5日 星期四

淺談雲端運算 (Cloud Computing)

作者:黃重憲 / 臺灣大學電機資訊學院資訊工程系

「雲端運算」=「網路」=「網路運算」。「雲端運算」不是「新技術」或「技術」。「雲端運算」是一種概念,代表的是利用網路使電腦能夠彼此合作或使服務更無遠弗屆。在實現「概念」的過程中,產生出相應的「技術」。

隨著Google在去年初宣布於台灣啟動「「雲端運算」學術計畫」,「「雲端運算」」這個聽來帶點浪漫色彩的科技名詞立時席捲各大媒體版面。眾多網路公司以及「網格運算」服務都搶搭順風車,聲稱他們的服務也屬於「「雲端運算」」。但是,只怕很少人能夠聽明白他們口中的這朵「雲」代表著什麼玄機,以及它究竟要做什麼「運算」。

所謂「雲端」其實就是泛指「網路」,名稱來自工程師在繪製示意圖時,常以一朵雲來代表「網路」。因此,「「雲端運算」」用白話文講就是「網路運算」。舉凡運用網路溝通多台電腦的運算工作,或是透過網路連線取得由遠端主機提供的服務等,都可以算是一種「「雲端運算」」。

所以說,「雲端運算」其實不是新技術,更嚴格的說,甚至不能算是「技術」。「雲端運算」是一種概念,代表的是利用網路使電腦能夠彼此合作或使服務更無遠弗屆。而在實現「概念」的過程中,才會產生出相應的「技術」。

「雲端運算」的概念事實上也不算新,其本質大抵承襲自「分散式運算」(Distributed Computing)以及「「網格運算」」(Grid Computing)這兩位老前輩。在進一步窺探雲中的奧秘之前,先讓我們來認識其源頭。

所謂「分散式運算」,顧名思義,就是將大型工作區分成小塊後,分別交由眾多電腦各自進行運算再彙整結果,以完成單一電腦無力勝任的工作。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1999年啟動的「SETI@home計畫」。該計畫利用超過500萬名參與者的個人電腦的空閒時間進行分析無線電訊號的運算,以期能找出外星生物。

而「「網格運算」」則是分散式運算加以延伸的一支,其主要特點在於將各種不同平台、不同架構、不同等級的電腦透過分散式運算的方式做整合運用。所謂的「網格」指的則是以公開的基準處理分散各處的資料。

由此觀之,「雲端運算」與「網格運算」並沒有顯著的不同。的確,兩者都是分散式運算的延伸,唯獨「網格運算」著眼於整合眾多異構平台,而「雲端運算」則強調在本地端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利用網路取得遠方的運算資源。

問題來了,若說只要是透過網路線接上「雲端」並利用遠端資源就可以稱做「雲端運算」,那麼上Gmail收發信件與利用BitTorrent之類的P2P技術取得資料,豈不都可算是「雲端運算」?但是這兩者在本質上有著明顯的不同,究竟何者才能算是「正港」的「雲端運算」呢?

在「電腦世界」(Computer World)一篇標題為「雲端運算」的過度混淆」( Cloud computing hype spurs confusion) 的文章中,引述了知名分析公司Gartner的分類方式,將「雲端運算」區分為兩大類,分別為「雲端服務」(Cloud Computing Services)與「雲端科技」(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ies)。

Gartner指出,「雲端服務」專注在於藉由網路連線從遠端取得服務。例如提供使用者安裝和使用各種不同作業系統的Amazon EC2服務。這類型的雲端計算可以視為「軟體即服務」(SaaS, Software as a Service)概念的後繼。利用這些服務,使用者甚至可以只靠一支手機做到許多過去只能在個人電腦上完成的工作。

而「雲端科技」則是著眼於利用虛擬化以及自動化等技術來創造和普及電腦中的各種運算資源。Gartner認為,這種類型可以視為傳統資料中心(Data Center)的延伸,且不需要經由第三方提供外部資源便可套用在整個公司的內部系統上。

所以說,根據Gartner的定義,Google所謂的「雲端運算」,包含「iGoogle」、「Google Calendar」等,雖然也有運用到「雲端科技」的部分,但是大抵上其模式則是屬於「雲端服務」的範疇。

不讓Google、Yahoo!等網路公司專美於前,趨勢科技於2008年11月全球首創使用「雲端運算」技術進行防毒。使用者不需要再像過去那樣,將更新過的病毒碼下載到個人電腦中,而是在網路上即時偵測惡意程式。藉由「雲端運算」,使用者便可節省更新病毒碼所需的硬碟空間,而且也能一併解決病毒碼批次更新速度比不上新病毒產生速度的問題。此外,這種更為主動且即時的防禦方式更能夠有效防禦自2007年起大量激增的惡意網頁。

當然,「雲端運算」的威力不僅僅是提供使用者更妥善的服務而已,對企業而言,「雲端運算」能夠有效的降低成本與風險。由於雲端服務不需要將程式安裝在用戶的電腦中,對服務商而言,降低了商業程式邏輯被破解的風險。此外,過去常見到台灣公司必須先將在本地收集的資料傳回美國,經過美國工程師處理後再傳回台灣作業的情況,如此一來則需耗費大量的網路傳輸費用以及時間。利用「雲端運算」,位在世界各地的開發人員便能夠透過同一套平台更即時且密切的合作。iThome曾引述趨勢科技研究開發部專案經理楊覲寧的看法:「(「雲端運算」)不只是縮短資料傳輸時間,也加快了趨勢開發新產品的速度。」

然而,在熱情擁抱雲彩之前,先讓我們停下來想想在雲深不知處是否有什麼未見的隱憂。首先,將服務集中在雲端上便有「將雞蛋放在同一欄」的風險。比方說,在我用我個人電腦上的WORD程式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假設WORD突然無法執行,我只要將文件檔案複製到其他裝有WORD的電腦上就可以繼續完成這篇文章。若我是利用雲端服務商提供的文字處理程式,一旦該供應商暫停服務,我能做的就只剩下潛心祈求我的檔案有被妥善保存並向客服人員抱怨。此外,使用者的行為、習慣、愛好等等,都將隨著雲端服務一同被服務商紀錄下來。換句話說,以往在個人電腦上被使用者視為隱私的部分,將會更直接地暴露在網路之上。

雖然「雲端運算」的發展態勢仍稍嫌模糊混沌,其在「網格運算」和分散式運算間的定位也是妾身未明。但無論如何,整合眾多電腦的資源使之通力合作以完成更龐大的作業,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正如趨勢科技董事長張明正所說:「下一個20年,資安業會怎麼走我不知道,但未來的3、5年,「雲端運算」勢必是重點技術!」

2009年6月2日 星期二

What is access log?

An access log is a list of all the requests for individual files that people have requested from a Web site. These files will include the HTML files and their imbedded graphic images and any other associated files that get transmitted. The access log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the "raw data") can b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by another program.
In general, an access log can be analyzed to tell you:
The number of visitors (unique first-time requests) to a home page
The origin of the visitors in terms of their associated server's domain name (for example, visitors from .edu, .com, and .gov sites and from the online services)
How many requests for each page at the site, which can be presented with the pages with most requests listed first
Usage patterns in terms of time of day, day of week, and seasonally
Access log keepers and analyzers can be found as shareware on the Web or may come with a Web server.
LAST UPDATED:
24 Jun 2004 An access log is a list of all the requests for individual files that people have requested from a Web site. These files will include the HTML files and their imbedded graphic images and any other associated files that get transmitted. The access log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the "raw data") can b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by another program.
In general, an access log can be analyzed to tell you:
The number of visitors (unique first-time requests) to a home page
The origin of the visitors in terms of their associated server's domain name (for example, visitors from .edu, .com, and .gov sites and from the online services)
How many requests for each page at the site, which can be presented with the pages with most requests listed first
Usage patterns in terms of time of day, day of week, and seasonally
Access log keepers and analyzers can be found as shareware on the Web or may come with a Web server.
LAST UPDATED: 24 Jun 2004

from this website

2009年6月1日 星期一

A good presentation

做一次好的論文報告

一般 — 作者 sltsao @ 00:21

做一次好的論文報告


今天聽了幾個學生的報告,覺得非常充實也莫名的高興,高興什麼?高興看到學生的進步,高興學生從一盤散沙的報告成長到一氣呵成的演講,好!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在我的經驗裡,什麼叫做一個好的論文報告,如何準備一個好的論文報告。

有 人說研究生的生命中,被兩件事情所充斥著,一個就是熬夜寫作業,一個就是看paper報paper在我看這事情沒這麼單純,一個人為何要把他的生命花在搞 懂別人做什麼呢?顯然的看paper報paper的目的不是這麼簡單,我認為看paper報paper一方面是想知道別人做什麼,別人怎麼做,畢竟站在巨 人的肩膀上才是正確的策略,但看paper報paper最重要的是訓練你的思考能力、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因此看paper看懂很重要,報告讓聽眾聽懂更 重要,你把paper看懂了,代表你完成了最基本要求,做到了第二項,才能算是對得起自己、對得起聽眾。(有些人跟我說,看paper報paper的主要 目的,不是上述兩項,看paper報paper的主要目的是教會指導教授 :) 無論如何,報paper就是個訓練,一個重要的訓練)。

如何做一次好的論文報告呢?那先回答好的定義是什麼,當然聽的懂得人多,聽不懂的人少,清醒的人多,睡著的人少,就是一個重要指標。所以一個好的論文報告跟聽眾的品質也有關係,不過我不知道如何談提升聽眾品質,我就談談如何提升報告品質。

1. 找一篇好paper:看一篇好paper勝過看10篇爛paper,很多人都以為上google, IEEExplore, ACM Database幾個keyword找到的都是好paper,錯,相信我,你找到的絕大部分的是不值得投資的paper那還沒有看,怎麼知道該不該花時間 下去看呢?一找好journal、好conference,二看作者、看作者工作單位、三問學長、找老師,把時間花在值得的論文上,這不只是珍惜生命的表 現,這更是愛護實驗室同學和指導教授的行為。

2. 看懂paper:我承認這是一句廢話,可是還真的絕大部分的人報paper前都不確定是否看懂了paper,如果你不確定你懂,那就是不懂,什麼叫做懂, 把paper扔了,可以用自己的話說一遍,寫一遍這或許算懂了。看懂一篇paper絕大部分的時候要參考超過3-5篇paper或書,如果你沒有這樣,要 嗎就是這篇論文很簡單、或是你的知識很豐富,不過我猜想絕大部分的原因是,你被自己說服說懂了,看不懂的部分就跟自己解釋說,這不重要、老師同學不會問, 論文沒說清楚,不管什麼理由,你不會追下去了,一旦這樣,你絕對無法搞懂這篇paper,你也絕不會報好這篇paper,更糟糕的是,很抱歉你的生命又浪 費了,因為這樣這篇paper跟沒看一樣,喔!不對,有看沒懂比沒看更糟。

3. 思考:寫paper的人,用他的邏輯,傳遞給你他想表達的意念,能否跟上作者的思考,將決定你會花多久看懂這篇論文,當然這是假設這是一篇好論文的前提之 下,所以看paper從第一刻看到題目開始,就要開始思考,這是什麼意思?作者想要做什麼?他下一步想說什麼?如果是我我怎麼想?這樣合不合理?可不可以 不要這樣假設?沒有別的選擇了嗎?看到一句話,有時候要想上好幾小時這是很正常的。看paper不是影響視力的工作,看paper是影響腦力的工作。

4. 建構你的邏輯論述:一篇paper都有其問題、假設、目標、解法、分析、實驗、結論,你能否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來,說清楚,如果不行,那得多想想,記著報paper不是轉述論文的內容(如果是這樣,就乾脆把論文發給大家就好了),而是用自己的話重新論述篇論文。

5. 如何準備投影片:說一件你或許不相信的事,如果我要去報告或是演講,我準備投影片的時間會比看資料的時間多,準備投影片是讓自己重新確認自己懂不懂的最佳 時機,首先你得一邊準備,一邊報告給自己聽,在一邊報告給自己聽的同時,又得想想自己是聽眾,要問演講者也是自己一些問題,投影片的編排要符合自己的邏 輯,要符合聽眾的邏輯,但是不見得要符合論文作者的邏輯,因此把paper的文字cute & paste在投影片上,是準備投影片的大忌。

6. 自首無罪:硬凹不只政府官員和民意代表的專利,我看硬凹是人類基本的功能,可是報告paper硬凹,這應該是全世界最笨的決定,因為你一個不小心將會把一 個問題搞成一堆問題,因此不懂就說不懂,不會就說不會,先說總比被人問倒好。那能不能從頭到尾都一直自首說自己這部分還沒看懂,我們先看下一頁,當然不 行,如果你說不懂的地方,或造成後面的不懂,那就別浪費生命,快快請示老師早點下台一鞠躬吧!

7. 一氣呵成:用十張投影片說一個故事,不是用十張投影片說十個故事,投影片和投影片的關係,比故事的上下集還緊密,絕大部分的情況是你得在進行到下一張投影 片前來個節目預告,並在進到新的投影片前來個前情提要。記得,在上台報告之前,你的心裡是有一個完整的故事腳本的。

8. 提出看法:把報告有結構的、有條理的、完整的報告完當然已經非常不錯了,如果你在讀博士班,很多老師都會要你好好想一想,有沒有自己的心得和看法,思考需 要訓練需要練習,就好像寫論文一樣,學生問我提升寫論文能力的方法是什麼,當然就是寫論文啦!思考也是一樣,學著提出自己的心得和看法,相信我,你一開始 提出來的想法一定一文不值,人云亦云,錯誤百出,不過你可別因為被老師修理了、踐踏了、蹂躪了就再也不提出自己的想法了,你的思維和想法會隨著時間越來越 縝密,這樣到你可以修理老師的日子就不遠了。:)